幻灯四
幻灯三
幻灯二
幻灯一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>主页 > 帮助中心 > 贸易投资 >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

涡桨10发动机得性能,直接决定国产舰载预警机、新一代中型战术运输机,未来能否形成真正可用的实战能力。

 

和装备美国E-2/C130的T56家族发动机相比,先进一代以上的基本构架设计,是中国航发技术能力远差于美国的大背景下,涡桨10部分主要性能指标能够超越T-56家族的唯一突破方向。

 

一:涡桨10的结构特征和关键性能指标推测:

 

不出意外的话,涡桨10的基本构架,会采用与基于T-56家族魔改后的两个后代分支——T406涡轴/AE2100涡桨发动机相似,采用“单转子+自由涡轮”设计、前输出轴布局。但与这两个型号的系列相比,涡桨10的技术水平预计会存在较大的差距。

 

总的来说,涡桨10主要指标的性能与T56家族的大致对比如下: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E-2D装备T56-A-427A发动机

 

1、主要指标全面优于E-2D目前装备的T56-A-427A,包括427A型的功率(3917千瓦)、尺寸(长3708毫米)、重量(880公斤)。原因是涡桨10的性能需求更高,而且以目前国内的型号基础而言,工程上也是有可能实现的。

 

功率上,涡桨10已经有《中国航空史话》等出自体制内专家的公开资料明确提及是4000千瓦。但这类书籍中,数据出于保密进行一定程度的模糊化是常见现象,取整是典型的手法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F14的滑跃起飞试验

 

涡桨10的核心用途之一,是作为预警机上舰的动力。由于缺乏弹射器,涡桨10需要更高的动力才能提供更大的应急功率,满足重载滑跃起飞的安全性。4000千瓦的数据相较于T56-A-427A的3917千瓦,富裕出来的指标有些偏低,真实指标应该是更高一些。如果《中国航空史话》中的取整是按四舍五入来处理的,则准确的功率数字应该不到4050千瓦。

 

但是要强调的是,T56-A-427系列海军型发动机本体的功率能够超过4400千瓦;只是减速器能够承受的扭矩有限,导致最终的输出功率被限制在3910千瓦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安装在E-2预警机上的T-56发动机,注意向上偏置的减速器。这种自带减速器的发动机,实际上相当于汽车上“发动机+变速箱”的动力总成

 

2、T-406涡轴发动机本身是不带减速器的,因此它的性能指标除了功率(4470千瓦)可以直接参考外;重量(440公斤)、尺寸(长1957毫米),都只能作为对发动机本体的参考衡量标准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406发动机

 

在上面的指标中,T-406的长度指标非常关键,它代表了纯粹考虑性能的前提下,4k千瓦级别先进涡轴/涡桨发动机本体的长度控制水平。涡桨10发动机的长度,大致上会与T-406加装前方偏置的减速器长度相当,显著短于AE2100的3153毫米。纯粹从技术角度看,长度比T56缩短1米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。

 

3、AE2100涡桨发动机基于T-406衍生而来,但它核心设计需求之一,是要求以最低的改装成本,替换T56发动机。因此它在安装结构、燃油、液压、电力、高压气体的接口上,都要尽可能保证与T56家族一致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AE 2100发动机

 

这使得AE2100的长度缩减幅度有限,进而重量的控制也有限(790千克)。由于长度上的明显优势,涡桨10虽然技术水平要低一些,但应该会比AE2100更轻;但二者差距不会拉得很大,最多也就是几十公斤的水平

 

二:T56和涡桨6发动机的基本结构,在60多年前就已定型

 

在50-60年代喷气式发动机兴起之后,涡桨发动机的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。由于人财物力的投入大大减少,进步速度显著放慢,先进构架的运用不仅显著晚于同期的涡喷/涡扇发动机,也常常晚于亲缘关系非常近的涡轴(直升机用)发动机。

 

如果用比较简单的代际划分来说明的话,T56家族的基本结构上,一直都属于最简单的第一代涡桨/涡轴发动机,和涡桨6是一样的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发动机剖面展示,前段涂上的蓝色由浅变深,代表空气越往内部流动,密度和压力越是不断加大。中后段涂上的红色逐渐向淡黄色转变,这代表燃气温度的降低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发动机的前段,包括进气口与14级压气机。空气在这一段被大量吸入、压缩

 

T56的设计中,大量的空气在进入发动机进气口之后,沿着发动机主轴方向流动,被压气机一级又一级高速旋转的叶片不断压缩、加速;然后以很高的速度和压力,被送进发动机的燃烧室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的中段是燃烧室,红色部分是火焰筒;经过强烈压缩后的空气,在火焰筒内与燃油混合、燃烧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的燃烧室采用联管设计,6个火焰筒绕着发动机轴安置,彼此之间有称为“传焰管”的管道联通。右下角是燃油喷嘴,安装在火焰筒的顶部。注意火焰筒侧壁的开口,压缩空气从这些不同位置的开口中进入、形成多股气流的分股燃烧;这样才能同时兼顾燃烧的稳定/高效、对火焰筒结构的冷却,并把离开火焰筒的燃气温度降低到涡轮部件能接受的水平

 

在燃烧室中,发动机会喷射出大量的燃油,雾化并与压缩空气掺混在一起,进行猛烈的燃烧,生成的大量燃气去推动燃烧室后方的涡轮旋转。它们的涡轮和压气机的叶片都是装在一根主轴上的,涡轮转,压气机也跟着转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的后段,燃烧室生成的大量燃气会在这里推动4级涡轮叶片旋转,然后顺着喷管排出发动机外。涡桨发动机的喷流,也会产生少量(只有百分之几)的推力

 

依靠“压气——燃烧”的相互带动,发动机的转子就能不断的转动下去,形成持续、稳定的功率输出状态。

 

涡轮从燃气中提出来的动力,10-15%用于维持发动机自身的运转,85-90%都会被主轴输送到减速器里去,经过齿轮组降低转速、放大扭矩后,带动螺旋桨旋转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单转子定轴的涡桨发动机,从最前方框内的功率输出轴,到中间框内的压气机叶片,再到最后面框内的涡轮叶片,转速都是被被同一根轴给固定死的

 

这种单转子、定轴的设计,在二战刚结束的50年代,由于结构形式最简单,设计和制造起来最容易;特别是主轴简单好造,因此迅速成为了主流。

 

但是它也有很明显的缺陷:单转子、定轴涡轮的设计,压气机和涡轮的所有叶片都固定在了一块,大家要快一起快,要慢一起慢。

 

这种僵硬、死板的设计,缺乏灵活调节和自动适应的能力;显然导致它只在很狭窄的高度/速度范围内,才能让所有叶片都工作在高效状态下,获得最高的发动机效率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AI-20发动机,红圈部分是减速器。AI-20/涡桨6发动机,内部压气机的转速除了地面慢车状态的10400转/分外,均通过调速器控制在12300转/分;螺旋桨轴的转速经过两级游星齿轮的减速以后,还不到压气机转速的9%,只有1074转/分。

 

特别是对于涡轴/桨发动机,输出功率的轴转速要偏低才好,但内部的压气机/燃气涡轮又要转速够高才有效率。大家都固定死在一根轴上,就只能优先照顾后者——发动机连动力都产生不出来了,还能拿什么来输出?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减速器

 

这种冲突既导致发动机内部工作效率有限——压气机和涡轮很难同时工作在理论最优的转速上,对于发动机油耗性能的改善尤其不利。又导致在外部的减速器,必须采用很大的减速比,因而必须采用更大体积和重量、也更复杂的结构——比如必须设置离合器,传动过程的动力损失也高。

 

类似的单转子设计,同样也大量存在于同期的喷气式发动机上。比如法国幻影2000一直被诟病推力低、油耗高,关键也是它的M53发动机一直延续使用了单转子的构架。

 

三:换你做总师也一样——涡桨10总体设计突破方向没别的路子可选

 

在70年代之后,涡轴/桨发动机的先进方向,就在于两种追求最优设计的融合性突破:自由涡轮、前输出轴布局。

 

自由涡轮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——既然定轴机最大的毛病是大家在一起过得都不开心,那就分居各管各的好了。于是从燃气中提取功率的涡轮,就被进一步划分成了两个部分: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黑鹰直升机用的T700涡轴发动机,图中机头朝右。红框内的压气机叶片(右侧)/燃气涡轮(左侧)固定在一起,组成燃气发生器转子,转速超过44700转/分。尾部(左侧黄框)的动力涡轮的转速是20000转/分,它带动的功率输出轴(沿黄箭头示意方向)则从中心穿越整个发动机,从发动机前方伸出,连接减速器。这个发动机对中国先进涡桨/涡轴发动机的设计影响极大

 

前半部分的涡轮仍然承担原来的功能,常被称为“燃气发生器涡轮”,或者简称“燃气涡轮”;它的工作职责,就是带动压气机旋转、维持燃烧室的稳定燃烧并生成足够的燃气。燃气在首先分出10~15%的功率喂饱它以后,再去推动分家的后一半涡轮。

 

后半部分的涡轮不再与压气机固定,因此称为“自由涡轮”——它的工作职责,就是带着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轴转动,把发动机产生的主要动力传送出去,因此也被称为动力涡轮。

 

自由涡轮的的出现,显著改善了涡桨/涡轴发动机的性能——尤其是发动机的启动速度要快得多,油耗大幅度降低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自由涡轮+后输出轴结构的示意图

 

但涡轮的分家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——发动机内部形成了燃气发生器、自由涡轮两个转子结构,只用一根轴就不够用了。

 

因此最早的自由涡轮设计,都选择了后输出轴设计——发动机里塞了前后两根轴,楚河汉界、泾渭分明,两根轴都可以轻易做的非常结实坚固。

 

不过这么做的结果,就是后面的那根轴要占很多额外的空间,需要额外的一套支承和润滑系统。尺寸、重量、结构上的复杂程度,就会很大程度上抵消自由涡轮带来的性能改善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700发动机剖面,此图机头朝左。动力涡轮(蓝箭头)连接传动轴穿越整个发动机、自成一个转子,而燃气涡轮(红箭头)和压气机叶片(绿箭头)组成燃气发生器转子,包裹在传动轴外面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结合这个示意图更容易看明白些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局部放大——T700的功率输出轴(黄框内部分),是从燃气发生器转子(红框)的中心穿越过去的,两者转速相互独立

 

此后随着技术的进步,涡桨/涡轴发动机开始使用前输出轴设计——通过大轴套小轴的方式,把后方自由涡轮转子的功率输出轴,向前方穿越整个燃气发生器转子的中心,一直伸出到发动机最前面去。

 

前输出轴的设计,使发动机以少数关键部件的设计/制造难度和成本急剧上升为代价,获得了整体性能上的显著改善。自由涡轮带来的性能潜力,在这种构架下得以接近全面发挥。

 

注:涡桨/涡轴发动机,对于怎么算有几个“转子”,即自由涡轮转子要不要单独陈述,国内其实比较混乱。比如T-406/AE2100这样的构架,就同时有“单转子+自由涡轮”、“双转子”两种分类描述,都有权威专家使用——而且他们还在同一个单位。

 

四:国内在90年代末期,完成对先进涡桨/涡轴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突破

 

自由涡轮/前输出轴的构架,成为了第二代涡桨/涡轴发动机的核心特征。之后的第三代、第四代产品,都是在这个大基础上,采用更高性能的材料、部件——比如更耐高温的涡轮,来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。

 

中国的涡桨10发动机,按代际划分的话,应该属于第三代涡桨/涡轴发动机。

 

国内的涡轴/涡桨发动机和减速器方面的研发起步相当晚,真正的自主研制能力其实是改开之后,从海豚项目引进开始,师从法国,逐步在各种引进/仿制发动机的改进、自主型号的发展中培育起来的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伴随海豚直升机引进的阿赫耶发动机项目,使国内第一次接触到自由涡轮设计

 

其中自由涡轮/前输出轴构架的关键——薄壁、柔性的空心轴,由于难度非常大,国内的核心技术突破是90年代末期开始的,到基本全面掌握至今不足十年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比如T700的功率输出轴,是一根柔性的空心轴,内径24毫米、外径29毫米,长度1米。这根壁厚2.5毫米的钢管,在正常工作状态下,要以超过20000转/分的额定转速,传递近1500千瓦的功率。

 

在达到额定转速的过程中,这根轴要超越两次变形临界点。光是保障它的动平衡,不让整个发动机故障于、甚至毁于失衡带来的强烈振动,就是极其棘手的难题。

 

国内现在至少有两个发动机型号,都采用了这种架构:一个是中法合作的涡轴-16,一个是设计上对标T700家族的涡轴10

 

现阶段从基本能力而言,国内开发一款自由涡轮/前输出轴的4000千瓦级先进涡桨发动机,基本的能力基础应该是具备了的。

 

五:涡桨10是“双转子+自由涡轮”、“三轴”构架的可能性很低

 

自由涡轮类的涡桨/轴机还有更复杂的多转子结构,也就是燃气发生器部分又继续分工,按照高压/低压部分再细分为两个转子,形成"2+1"的结构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喷气式发动机不需要功率额外的输出轴,双燃气发生器转子也只要两根轴,因此成为了主流设计。通常来说,是压气机的后几级和涡轮的前几级组成高压转子,直径小、压力大、转速高;而压气机的前几级和涡轮的后几级组成低压转子,直径大、压力小、转速低,低压转子的轴从高压转子中间穿过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三转子需要三轴内外镶套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喷气式发动机中,少数型号采用了高压(蓝紫色)、中压(棕色)、低压(墨绿色)的三转子结构。如果涡桨发动机采用"双转子+自由涡轮"设计,则其轴系设计会变得与三转子的喷气式发动机更类似,而且实现难度更高

 

但是这种设计,实际上就形成了三个转子,需要三根轴套在一块;设计、制造、装配上的难度又要显著提升。对于中国,这种构架存在两个方面的显著问题:

 

1、这种设计的性价比,随着发动机的尺寸和推力级别增加而增加,更适合大型发动机使用。比如欧洲A400M运输机上的TP400-D6,这是个最大功率超过9698千瓦的型号,多转子设计带来的效率提升是非常明显的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P400-D6,属于大功率涡桨

 

涡桨10发动机定位在4000千瓦级别,对多转子设计的应用上比较尴尬——性能提升前景是有的,但并不是特别大;从整个型号的费用等方面看,三转子设计没有显著优势。

 

因此在整个国际上,2000-4000千瓦的级别范围内,三转子涡桨/涡轴机设计都是比较少见的非主流选择。而且历史上讲,国内重点参考的、国外主要技术伙伴擅长的设计类型中,都从来不包括它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罗尔斯罗伊斯的宝石涡轴发动机采用了少见的三轴、前输出轴设计。仔细观察结构示意,它是内外三根轴套一起的。这类三轴机的通病是,轴系非常复杂,但在性能上并没有形成显著优势,设计和制造上的额外成本得到的回报很低。该机后来被罗尔斯罗伊斯放弃发展,取代该机的是罗罗与霍尼韦尔联合开发的T800双轴机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宝石的三轴设计,右侧绿箭头所指是两级动力涡轮,它在后方带动贯穿整个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轴(左侧绿圈和绿箭头所指),伸出到发动机最前方连接减速器。红箭头所指,是高压压气机(左侧,离心式叶片,一级)与高压燃气涡轮(右侧),它们共用一根高压涡轮轴。蓝箭头所指,是低压压气机(左侧,轴流式叶片,四级)与低压涡轮,它们共用一根中传动轴

 

2、国内航发的基础能力依然和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,特别是涡桨/轴机领域。因为对复杂轴系的设计并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,贸然上马三轴方案,风险很大、难度和成本高,性能还未必好——前苏联的D-136发动机(还是较简单的后输出轴布局)在这一方面就是前车之鉴。

 

虽然涡桨10设计单位的副总师曾经公开在论文中表态,认为2k千瓦以上级别的涡桨/涡轴机,远期发展趋势是“2+1”的三轴结构;但笔者个人判断,涡桨10采用这种设计的概率非常低。

 

2、整体设计上的优化

 

除了上述最为显眼的设计方向改变之外,没有那么显眼、但重要程度完全不低的关键,还在于整体设计上的优化。下面简单举两个例子,叶片级数减少、发动机进气道缩短

 

a:T56和涡桨6的基本设计都非常早,因此要达到相同的性能(压缩空气、从燃气中提取动力的效率),需要更多级数的叶片/涡轮才能实现。

 

T56拥有多达14级压气机叶片,最终的气动效率很高;涡桨6拥有10级压气机叶片,结构更简单、制造更容易,但气动效率就要低不少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发动机的14级压气机设计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AI-20发动机的10级压气机叶片

 

现在设计的新型发动机,可以在同样的性能指标要求下,显著减少叶片的级数,有效减少发动机的全长、重量、造价。

 

涡桨10的压气机级数,大概率要少于T56及其后裔家族的14级设计;具体的级数难以判定,应该介于10-13级之间、更偏向10级左右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T56发动机的定轴式4级涡轮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AI-20发动机的定轴式三级涡轮

 

不过另一方面,对于涡桨10这样4k千瓦级别、自由涡轮结构的发动机,为了使燃气涡轮和动力涡轮都各自拥有较高的效率,形成“2+2”的总共4级涡轮叶片可能性较高

 

因此相对于T-56(4级涡轮)和涡桨6(3级涡轮)这样的老发动机,涡桨10的涡轮叶片的级数反而难以减少,甚至会增加。

 

b:T56发动机的长度较大,减速器与发动机之间的布置距离较远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远距布置的主要目的,是为了让出更大的发动机前方空间,减轻进气道的曲折程度,减少进气损失。

 

在现在,进气道设计、包括进气道/发动机匹配设计的水平提升,可以在保证进气效率足够高的前提下,采用更为曲折的形状设计,减速器和发动机可以布置的更近。

 

四:涡桨10的外形特征上与涡桨6系列发动机会存在显著差异,减速器的布局设计将更接近于欧美设计

 

在整体外形上,涡桨10极有可能不会继承涡桨6那种接近圆柱形的布局,而会采用分离式的偏置减速器设计,而是形成一个接近于躺倒的L型布局。

 

就像汽车发动机的转轴不能直接用来驱动轮胎,而必须经过变速箱这个中间环节,实现转速降低/扭矩提升一样;飞机涡桨发动机内部转子的转速非常高,因此在发动机本体和螺旋桨之间,涡桨发动机必须还要设置一个减速器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AI-20发动机,红圈部分是减速器,黄色箭头所指为发动机进气口。这种设计省事,但进气效率很低

 

AI-20/涡桨6发动机所采用的减速器布局并不合理——说穿了,设计的非常懒惰而简陋。它只是以最简单的设计,实现了把涡轮发动机功率引出来、驱动螺旋桨的最基本功能。而对于发动机在检查、维护上的便利性,对飞机整体设计和性能上的优化,都完全没有顾及。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欧洲TP400-D6发动机,红圈减速器,蓝圈发动机本体,黄箭头是进气道

比E2D发动机构架先进一代以上:涡桨10,国产预警机救命稻草

 

图:欧洲A400M运输机TP400-D6发动机的减速器

 

类似于T-56、TP400-D6的布局中,减速器被设计成向上方偏置的分离机匣,带来了多个方面的好处:

 

a、减速器机匣分离出去之后,让出了发动机前方的空间,进气道设计可以实现更高的进气效率

 

b、主减速器本身的检视和拆装维修更加方便,并且能够把发动机附件(主要是)的传动装也整合到同一个机匣中,整体上大大提升发动机的维护性能

 

c、在不改动飞机基本设计的前提下,抬高了螺旋桨的安装位置。这使得螺旋桨的离地间隙更高,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几率,也有利于改善机翼/发动机舱组合体的升力和阻力相关特性

 

结语:

 

在数十年不断的改进中,T56家族在材料/工艺/设计细节上的进步,使它的后期型号在部分主要性能指标上,甚至能达到三代涡桨/涡轴发动机中的第一梯队水平。基本功积累的重要性,在T56家族的性能上表现的非常典型。

 

对于国内而言,之前的基本功积累是否足够扎实,不仅极大的决定了涡桨10发动机的推进在未来是否顺利,同样也决定了这一款发动机的型号家族,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高度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以上是付费文章的原文,这一部分是对于文章的额外补充:

 

上文的结论推导,是以传统美式航发企业——特别是艾里逊等公司为代表的主流技术思路作为基础,在“涡桨10完全从零开始、正向研发,没有没有特定参考原型”的前提下完成的。

 

结论虽然符合目前主流的中型先进涡桨发动机规律,但它与涡桨10研制单位副总师、中航首席技术专家罗安阳之前的表态完全冲突。在2013年《航空科学技术》期刊的“首席讲坛”栏目中,罗总对未来先进涡桨机的发展方向给出了这样的判断:

 

“在总体结构方面,2000kw以下涡桨发动机将倾向于双转子结构(即单转子燃气发生器+动力涡轮转子),压气机为轴流+离心组合式,采用多级动力涡轮(即自由涡轮)以求得到最佳的效率;

 

2000kw以上的涡桨发动机逐渐向三转子结构发展(双转子燃气发生器+动力涡轮转子),采用单元体设计和”视情“维护概念,简化外场维护保障要求,降低全寿命期使用成本等。”

注:按照《发动机设计手册》,罗总这里的双/三转子,其实应该称为单、双转子。国内不同资料中多次出现的此类混乱,使笔者在分析涡桨10相关信息时,感到非常困惑。

 

必须要说,在涡桨10构架研判上,对笔者造成最大困扰的,就是国内不同权威专家对于涡桨发动机的转子定义。

 

实际上在一些公开论文中,已经明文提到国内新型涡桨发动机是双转子,并且方案的最终确立,经历了单、双转子布局的竞争对比。比如在《涡桨发动机方案阶段经济可承受性分析》中,就明文提及:

 

“定量评估该发动机的单转子方案和双转子方案......双转子方案经济性更优,其经济可承受性能提高约20%......为项目团队最终选择双转子方案提供了决策参考。”

 

但是由于国内权威专家在公开场合中使用定义的混乱,在缺乏其它更明确信息支持的情况下,涡桨10的单双转子方案竞争,可以形成两种解读:

 

1、定轴涡轮机(单轴)与自由涡轮机(双轴)的竞争。这是不同时代的过时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竞争,20%的经济性能方面的差距完全是理所当然的结果。

 

它的疑点在于,作为21世纪之后才开始研制的项目,怎么还会去选择定轴这样已经完全过时、毫无前途的基本设计作为竞争方案?

 

这种解读,就是基于罗总在论文中的定义方式。也是笔者在前文中给出涡桨10更大可能是单转子自由涡轮设计的原因——毕竟罗总是涡桨10设计单位的副总师,用他的分类来解读涡桨10设计单位的论文似乎是可靠的。

 

2、都带有自由涡轮结构,单、双转子,指的是燃气发生器转子;即双轴机与三轴机的竞争。这只是不同思路上的竞争,相互之间不存在谁更先进的问题;20%的经济性能方面差距,代表两个方案的设计水平差距很大,不在一个级别上。

 

它的疑点在于,国内对于三轴涡桨/涡轴方案是完全没有研究积累的,很多难度非常大的关键设计制造技术此前都是能力空白。在同一个单位、不同团队的竞争中,除非有外来的先进设计作为参考蓝本,否则三轴机方案没有合理、可信的依据,能对双轴机方案形成如此显著、代差性的优势。

 

这种定义方式其实是最严谨的,《发动机设计手册》即采用此种分类。在涡桨10设计单位中,也有权威专家在公开论文里使用这种定义方式的——比如型号总师石建成。

 

若按这种解读方式,则最终胜出的,就是三轴方案。而涡桨10研究单位此前的一些论文,是可以与其联系起来的,比如提及高、低压压气机双转子的研究。

 

在反复思考判断之后,笔者必须要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观点:

 

涡桨10目前并不能完全排除采用罗总所说“三转子”(双燃气发生器转子+自由涡轮)设计的可能,